【每日新书】《万智有灵》|超乎想象的动物智慧。
展示了一些动物认知领域的研究成果,破除了人们长久以来的错误观念,证明了动物也同样拥有智能。
核心书摘:
很多动物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愚笨”,对于它们的智能程度,我们的判断是有偏差的。说到智能,一般被认为是人类的特权,动物并不具备。但近年来,很多动物认知领域的前沿研究彻底打破了人们这种长久以来的偏见。《万智有灵》就用丰富有趣的实验告诉我们,动物也同样拥有智能,并且比人类想象的更发达。地球上动物智能的演化发展是连续的,人类的智能和其他动物的智能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和其他动物都是演化的产物,而认知也不过是演化的一部分而已。
关于作者:
弗兰斯·德瓦尔,荷兰著名的动物学家,他曾担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荷兰皇家文理学院院士,被誉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之一。2011年的《发现》杂志也曾评价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头脑之一”。
学什么:
1、传统的动物研究有哪些错误认知?
2、动物具备哪些优越的智能?
3、动物智能研究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说起聪明的动物,我们可能在网上看过不少,有会拨香蕉皮的猴子,会过马路的金毛犬还有会微笑唱歌的猫等等。对于动物的聪明程度,人们通常的评判标准是,看它对人类的命令有多服从。
就像我们往往认为狗比猫聪明,因为狗更能听懂人话,并做出恰当的回应。但事实上,实验研究告诉我们,猫也能听得懂人的指令,它们也可以毫无困难地辨别出主人的声音,但根本问题是它们对此并不在意。
同样,狗也被认为比狼聪明,因为当狗试图处理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它们会回头看向主人,寻求帮助和鼓励,这种行为让人觉得狗很有灵性。但狼却从来不会这么做,因为它们只会自己不断地尝试。
其实,很多动物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愚笨”,对于它们的智能程度,我们的判断是有偏差的。今天我们一起共读的这本书《万智有灵:超出想象的动物智慧》,就是专门来纠正我们的这种认知偏差和误解的。
说到智能,一般被认为是人类的特权,动物并不具备。但近年来,很多动物认知领域的前沿研究彻底打破了人们这种长久以来的偏见。《万智有灵》这本书,就用丰富有趣的实验告诉我们,动物也同样拥有智能,并且比人类想象的更发达。
同时,作者也指出,地球上动物智能的演化发展是连续的,人类的智能和其他动物的智能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和其他动物都是演化的产物,而认知也不过是演化的一部分而已。
本书作者弗兰斯·德瓦尔是荷兰著名的动物学家,他曾担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荷兰皇家文理学院院士,被誉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之一。2011年的《发现》杂志也曾评价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头脑之一”。
弗兰斯·德瓦尔在博士学习期间,对黑猩猩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在阿纳姆市的布格尔动物园里对黑猩猩种群进行了一项长达六年的研究。后来他以此研究为基础,写出了他的第一本畅销书《黑猩猩的政治》。在这本书中,德瓦尔将黑猩猩种群中的政治斗争与人类政客间的相似行为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令人吃惊的答案,就是那个著名的诊断:政治的起源比人类更古老。
《黑猩猩的政治》这本书为德瓦尔赢得了声誉,也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瞩目的生物学家之一。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本《万智有灵》,是他在继黑猩猩之后,对整个动物领域的一次全新探索,书中同样以大胆颠覆的理论,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一个神奇的动物世界。
一、传统的动物研究有哪些错误认知?
首先,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传统的动物研究有哪些错误认知?
人类对动物的大规模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初,德国一位名叫雅各布·冯·于克斯屈尔的生物学家根据他对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提出了他关于动物和人与周围世界关系的理论,引领人们开始关注动物的视角。他把这种视角称为“周遭世界”。简单来说就是,每种生物都有感受世界的独特方式,周遭世界关注的不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栖息环境,而是它们以其自我为中心的主观世界。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能了解一只壁虱的周遭世界吗?在大多数人看来,壁虱的存在微不足道,他们一生不过是跳到某只哺乳动物身上,美美地享受一顿血液大餐,然后产卵,接着死去。这样的一生简单到不值一提,但在于克斯屈尔看来,壁虱有着非常明确的生活目标,并极少被其他事情干扰。
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曾提出过一个问题:“做一只蝙蝠是什么感觉?”他最后的结论是,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知道这一点。就算不是动物,即使对方是和我们说着同一门语言的人类,我们进入对方内心世界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基于这样的观念,人们对于动物智能的传统研究,常常存在不少偏差。而本书作者指出了历史上偏差最大的两个学派,一个是行为主义学派,另一个是动物行为学学派。
1、行为主义学派的偏差
行为主义学派的研究大多是建立在条件反射基础上的,比如我们在中学课本上都学过“巴甫洛夫和狗”的故事,说的是每当听到开饭的铃声,巴甫洛夫的狗就会流出口水,巴甫洛夫把狗的这种行为叫作“条件反射”,意思是动物在接受了某种刺激后,会做出特定的行为和反应。
行为主义学派把动物简化成一个模型,只要给动物特定的刺激,就能让动物做出特定的行为。这种学习过程没有智力的参与,而且它们不会有自己的感情和知觉,也不会有什么意识,只是单纯的条件反射而已。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历史上著名的“桑代克的猫”的实验,就可以推翻这个结论。
1898年,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做了一个有关猫的实验。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家猫放在一个小笼子里。猫会在笼子里走来走去,不耐烦地喵喵叫,并同时磨蹭笼子的内壁。在磨蹭时,它们会碰巧蹭开笼子的门闩,从而得以走出笼子,并吃掉笼子附近的鱼。
一只猫经历的实验次数越多,它逃出笼子的速度也就越快。几乎所有参加实验的猫都表现出了磨蹭行为,所以,研究人员们认定,这些猫为了得到食物奖赏,学会了这种行为。换句话说也就是,猫通过条件反射,学习到了看上去相当高智商的开门动作。
但是,在几十年后,人们发现猫的这些行为和奖赏完全无关。即便没有鱼,猫也会逃出笼子。而猫之所以磨蹭墙壁,其实是所有猫科动物共有的一个标志性“问好”动作。要引发这一行为,只需要有对猫友善的人在场就足够了。
也就是说,在桑代克的实验中,那些猫之所以都做出了磨蹭反应,并不是因为条件反射,而是因为这本来就是猫科动物天然的交流方式。
2、动物行为学学派的偏差
“桑代克的猫”让人们意识到,动物并不只有条件反射行为,还有很多天然形成的行为。在这个理论基础上,产生了动物行为学学派。如果说行为主义理论主要是强调人为控制,关注的是动物在特定环境下所做的反应,那么,动物行为学派则开始观察动物的自发行动,关注动物的“习惯与本能”。
动物行为学家做实验的方式也不一样。比如,同样是研究飞禽,行为主义学家会把每只鸽子单独关在一个笼子里,然后站在鸽笼前,用手紧紧抓住一只鸽子的翅膀;而动物行为学家则会把寒鸦从天空中呼唤下来,或者让一群蹒跚学步的小鹅跟在身后。
虽然动物行为学派对动物研究有了一定突破,但同样存在一些局限。比如,他们认为动物的行为是可以演化的,但不认为动物拥有认知和感情。同样地,他们也不认为动物有什么智能,它们所做的那些行为,不过是遗传带来的本能。
总结来说,行为主义学派观察到了动物的行为,但未必是动物自发的行为。而动物行为学的研究者观察到了动物的自发行为,却没有把动物的认知能力考虑在内。他们认为只有行为能够演化,动物只是用来传递遗传基因的机器。
在作者看来,这两个学派都有不妥之处。德瓦尔通过观察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动物也拥有智能,而且动物的认知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他还提出,认知能力和行为一样,同样是演化的产物。从蜘蛛到章鱼到寒鸦再到猿类,所有的动物都是思考者,只不过它们都是以自己的方式思考。那么,动物究竟有哪些独特的思考方式?动物们又有哪些智能呢?
二、动物具备哪些优越的智能?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动物具备哪些优越的智能?
说到智能,以往研究的大多是人的智能。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曾提出过一个“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总共可以分为七类,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以及自然认知智能。而其中语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尤其被认为是人类所独有的。但事实上,动物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在动物身上同样也具备这些智能。那么,动物到底有哪些智能呢?作者在书中重点介绍了三类,分别是工具使用、语言智能以及情景记忆。
1、工具使用
我们先来看看工具使用。《现代汉语词典》上对人的定义是: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英国人类学家肯尼思·奥克利也在《石器时代文化》一书说:“只有人类会制造工具。”会制造工具意味着可以为未来做计划,而在脑中预演未来将会发生的事情,毫无疑问是智能的标志。
那么,动物是不是也具备这种智能呢?答案是肯定的。研究者们观察到,每个黑猩猩社群会使用15到25种不同的工具,而且具体用到的工具,根据文化和生态环境会有所不同。比如,生活在稀树大草原上的黑猩猩,会用削尖的树枝来打猎;西非的黑猩猩会用石头砸开坚果吃掉里面的果仁,而且这种行为并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还有教育后代的意味在里面。
除了黑猩猩,海獭会漂在海面上,在肚子上放一块石板,把贝壳放在石板上,用另一块石头把贝壳砸开。印度尼西亚的海底也有一种椰子章鱼,这种章鱼会通过收集椰子壳来伪装自己,避开捕食者,在海底安全移动。
他们的这些行为,并不仅仅是通过遗传或学习而掌握的技能,而是像人类一样,在真正地为未来做计划。为了证实这一观点,有研究者设计了一个实验,他们想让灵长类动物从一根透明管子里弄出花生来。他们给受试的动物提供了一些工具,其中有适合的,也有不适合的。实验中还有一个小陷阱,因为管子中间有一个小洞,如果推动花生的方向不对,花生会掉到一个罐子里,再也拿不出来。
这个任务并不简单,人类要三岁以上的幼童才可能完成它。但实验人员发现,猴子和猿类都能完成这个实验,它们会在头脑中预演未来的状况,并做出有效的计划来。这就说明,它们最少达到了人类三岁左右的智力水平。
2.语言智能
除了使用工具之外,动物们也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想法。
有些鹦鹉不仅会学舌,还能够根据不同情境挑选不同词汇,将语言和想法连接在一起,这显然是一种语言智能的表现。书中还介绍了一只名叫“亚历克斯”的鸟,当有人对它说话时,它不但会回答,还会以极高的准确性念出物品的名称。
有一次,研究人员在亚历克斯面前放了一个装满物品的托盘,并让它用喙和舌头感受每件物品。接着实验人员将这些物品收回,并问这只鸟儿,那个蓝色的、有两个角的物品是什么做的,亚历克斯总能给出正确答案:“羊毛”。
另外,有时亚历克斯会看到两把钥匙,一把是绿色的塑料钥匙,另一把是金属钥匙。实验人员问它:“这两把钥匙的区别是什么?”亚历克斯回答:“颜色。”再问它:“哪种颜色的钥匙更大?”它会说:“绿色。”
一开始,研究人员把亚历克斯的这种技能,归因于死记硬背式学习。但根据问题和环境的变化,这种方式所需的记忆容量实在太大。所以,更为合理的假设应该是,亚历克斯学会了一些基础概念,并有能力在头脑中将它们联结起来。就像要答出“羊毛”,亚历克斯需要将羊毛的颜色、形状和材料等知识,以及对特定物品的感觉记忆结合起来一样。
3、情景记忆
最后,动物的记忆能力也是智能的一种体现。
研究人员发现,老鼠、章鱼、乌鸦和黑猩猩都有不错的记忆力。老鼠会长久地记得能吃坏肚子的食物,章鱼会记得用棍子戳它的人,乌鸦也会记得曾经驱赶过它的人,而黑猩猩甚至能够将一段记忆保持好几年。
另外,人类有一种特殊的记忆能力叫“情景记忆”,意思是可以回忆起何时、何地发生过什么事。有人说“情景记忆仅限于人类”,但现代动物学研究推翻了这一论断。
动物学家尼基·克莱顿与安东尼·迪金森,做过一个有关松鸦的实验。松鸦是克莱顿西部丛林一种热爱贮藏的鸟类。在实验中,研究人员给了这些鸟儿不同的东西来贮藏,有容易腐败的虫子,也有能放很久的花生。
四个小时后,松鸦们会在寻找花生前先找蜡虫。但五天之后,它们就不再寻找蜡虫了。因为这个时候,蜡虫应该已经变质,不再美味了。但即便过了这么长时间,它们还是记得藏花生的地点。
为了研究松鸦的记忆,研究人员还做了很多对照实验,最后得出结论,松鸦能够回忆起它们藏了什么东西、放在了哪儿,以及是在什么时间贮藏的。这也就是情景记忆的三要素,时间、地点和事件。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到,很多动物都能够使用工具和语言,拥有记忆力,能够为未来做计划,这些表现已经足够颠覆大多数人的认知了。但事实上,动物们还可以做得更出色。比如,很多黑猩猩拥有尊老爱幼和扶贫济困的美德;雄性大象之间构建的社会关系,不仅包含了力量,还有复杂的钩心斗角。这些新发现,都能让我们对动物的智能有一个全新的认知。
三、动物智能研究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
马克·吐温有一句名言:“人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或者说是唯一需要脸红的动物。”除此之外,我们也听到过很多“只有人类才能做到”的论断,比如只有人类才能思考未来,只有人类才会关心他人的幸福,还有只有人类有休闲时间的概念等等。
但是,本书作者德瓦尔却提醒我们,如果我们在某个物种中没能发现某种能力,我们应该想想,自己是不是忽略了什么,又或者说,我们的测试方法真的适用于这个物种吗?事实上,人类在研究动物时,总是习惯以自身经验去理解动物智能,这就导致我们不免会出现偏差。
比方说,经过实验证明,章鱼会拧罐头。但如果给它一个透明罐头,里面放一只小龙虾,章鱼却什么都不会做。这是不是说章鱼不想吃小龙虾呢?其实并不是。只是因为章鱼并不依靠视觉来捕猎,而是靠触觉和化学信息。所以如果给罐头瓶子外面涂上小龙虾的分泌物,章鱼立马就会打开罐子了。
再举个例子,人们曾经认为大象不会使用工具,因为在实验中,它们总是无法拾起工具去够到食物。但后来人们意识到,大象的鼻子也是触觉和嗅觉器官,如果它们用鼻子去捡起工具的话,就闻不见气味,也就无法感知到自己是否碰到了食物。这就好像让一个孩子蒙着眼睛参加找彩蛋游戏一样,自然无法成功。
后来,科学家们换了一个思路,他们把获得食物的工具从棍子换成了箱子。于是,大象就能毫无障碍地用箱子当垫脚,去取到高高挂着的食物。而这个实验也说明,大象确实是会借助和使用工具的。
所以,在研究动物智能方面我们要做的是,让我们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动物的思考方式更接近,用它们的方式观察和理解它们。就像我们一开始提到的“周遭世界”,只有真正进入动物的主观世界,我们才会发现,其实人类的认知能力和其他动物相比,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已。
而说到动物的智慧和灵性,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也有不少先例和记载。
清代有位学士叫徐谦,他曾把散见于各种典籍中的动物趣闻,编纂成了一本书,叫《物犹如此》,意思是“动物尚且如此”。在这本书中,动物们不仅充满灵性、互助互爱,而且像人类一样懂得诚信、忠义和慈爱。书中有一篇《陈州鹤》,讲的就是一个老兵和一只鹤之间的动人故事。
陈州有个姓卢的老兵,养了两只鹤。后来,其中一只鹤死了,另一只哀鸣不止,不吃东西。老卢勉强喂食,它才慢慢吃上几口。一天早上,这只鹤围在老卢身边,不停鸣叫。老卢心想,大概这只鹤没了陪伴,在这俗世也待不下去了吧。于是,他就对鹤说:“尔欲去,不尔羁也。”意思是,“你要是想走,我也不拦着你了。”话音刚落,那只鹤就冲上云霄,在空中徘徊了几圈,飞走了。
鹤飞走的第三年,老卢也搬走了。他一生没有子女,生病后,就回到黄蒲溪边养老。一个深秋的傍晚,老卢拄着拐杖,在树林间行走。忽然,他听到空中有鹤的鸣叫声,抬头一看,发现一只白鹤在空中盘旋,叫声凄惨。
老卢抬头问道:“若非陈州故侣耶?果尔,即当下。”意思是说,“鹤啊,你是我在陈州时的老朋友吗?如果是的话,那就飞下来吧。”飞鹤听完,径直冲下来,投进了老卢的怀抱中。它用嘴巴衔起老卢的衣袖,兴奋地挥动翅膀。老卢也非常高兴,就把鹤带回了家。可没过多久,老卢因病去世了,这只鹤也悲伤地不吃不喝,没过几天,也死去了。
听到这里,不知道你有没有被这只鹤的灵性和深情打动。这个故事是真实记载的,并非杜撰。我们通常以为,只有人才懂感情,才能体会人世间的深情和真意。但古书中的种种案例告诉我们,动物们同样也能,它们也有自己感知爱和表达爱的方式。
相反,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在文明发达的社会中,我们人类却丢失了很多真情,人与人之间变得疏远、冷漠,猜忌和隔阂也越来越多。所以,这也是清代学者徐谦编纂《物犹如此》这本书的目的所在,他希望人类能够更加深刻地反省自己,努力追求道德人格的完善,成为天地之间的良心。
结语
以上就是《万智有灵》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这本书中,作者德瓦尔用大量实验向我们证明了动物不仅像人类一样拥有智能,而且智能还超乎想象地发达。这些观点打破了我们自诩万物之灵的偏见,因为事实告诉我们,万智都有灵。
人类的傲慢也许来源于近两百年来的科技进步,科技让我们享受了高高在上的感觉,几乎地球上的所有资源,都成为我们猎取的对象。其后果就是,我们失去了对自然和万物生灵应有的敬畏之心。
而动物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照见人类自身。本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们重新反思自身与动物的关系。就如作者所说:“真正的同情,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们不应将人性作为一切的判断标准,而是需要根据其他物种本来的样貌,来尝试理解它们,并且一起探寻更好的生存之道。”
【编辑:水落鱼浅】
相关内容:
《鱼什么都知道》|每条鱼都是独立的个体,它们有自己的个性和存在价值。
《蚂蚁的社会》|切叶蚁组成的超个体社会让我们看到了完美的组织运作。
【每日新书】《海鸟的哭泣》|通过海鸟的生活,看到人类社会的善恶与未来 。
上次推送内容:
【每日新书】《海鸟的哭泣》|通过海鸟的生活,看到人类社会的善恶与未来 。
【跟着二战学创业】《有效沟通》|迪士尼也被敲诈了,只因对手会说话。
本次推送:
【每日新书】《万智有灵》|超乎想象的动物智慧。
【跟着名人学领导力】《我坚信》|被性侵、早孕、吸毒,手握一手烂牌的她,如何实现窈窕淑女梦。
【听读史记学管理】吴王濞列传
【炳泽诗话】自欺欺人
【吃瓜群众不乱扯】C位是由什么决定的?
【党建读书会】06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
【党建读书会】07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
下次推送:
【每日新书】《我们为什么不说话》
【跟着名人学领导力】《富甲美国》上
【听读史记学管理】南越列传
【炳泽诗话】我的中国老乡
【严选好书】记住真实的历史才是最大的正能量。
【党建读书会】071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一)
【党建读书会】072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二)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